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新闻

我校举办基于大模型的数视融合配网系统研讨会

时间:2025-04-01作者:责任编辑:纪昀审核:俞广波来源:后勤集团点击:213

3月27日,由校园服务促进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基于大模型下数视融合的配网实时监测与运维系统》研讨会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顺利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3所高校的后勤能源管理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双碳”目标下高校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转型展开深入探讨,共谋绿色校园建设新路径。校园服务促进工作委员会会副秘书长俞强、我校后勤集团党委书记张海艮、副总经理俞广波、水电与维修服务中心主任周思军等参加会议。



会上,张海艮在开幕致辞中强调,随着高校用电需求持续增长和新能源设施加速落地,传统电力运维模式亟待突破。本次研讨会以物联网、数视融合与大模型技术为切入点,旨在为高校构建更安全、高效、低碳的电力管理体系提供新思路。


会议聚焦物联感知与数视融合协同、大模型技术场景化落地和绿色校园可持续实践三大核心议题展开专题研讨。在物联感知与数视融合协同方面,会议提出构建全域感知网络,通过高压配电至终端用电的多源数据采集,结合三维可视化建模,实现故障预警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防控”转变;在大模型技术场景化落地方面,各位专家针对电力系统时序性、非线性特征,探讨如何将大模型的预测能力与电力运行规律深度耦合,开发具备自主进化能力的配网管理模型;在绿色校园可持续实践方面,多所高校分享动态负荷调控经验,就光伏发电并网优化、储能系统配置等议题达成共识,为“零碳校园”建设提供可复制方案。


周思军现场解析了图书馆变电所改造示范项目,展示数字孪生技术在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创新应用。中创国慧团队通过线上演示,呈现AI大模型驱动的配电房智能诊断系统,引发与会者热烈讨论。在研讨环节,专家们就“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多模态数据融合策略”等技术细节展开思维碰撞。

 

俞强指出本次会议形成建立高校电力运维数据共享机制框架、启动高校配网智能化建设标准研制和规划年度跨校联合攻关项目三项重要成果。他呼吁各高校深化合作,让技术创新真正转化为校园管理的提质增效,为教育领域“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持续动力。


此次研讨会标志着南京高校在智能配网领域的协同创新迈出关键一步,通过技术共研、场景共建、成果共享的新模式,正在谱写智慧校园建设的崭新篇章。


明故宫校区: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 邮政编码: 210016
将军路校区: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邮政编码: 211106
天目湖校区:江苏省溧阳市滨河东路29号 邮政编码: 2133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