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支部书记张骁骋同志的带领下,物业管理中心党支部赶赴著名革命胜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沙家浜进行参观学习。通过瞻仰新四军抗日革命根据地,追寻烈士足迹,怀念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重温我党曲折艰难发展壮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历史。
在奔驰的大巴上,党员们回顾了红色经典《沙家浜》。这部根据苏常太抗日游击区的真实英雄事迹所创作的影片,讲述了东进过程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组织了一支由36位新四军伤病员组成的游击队,依靠沙家浜地下党员阿庆嫂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利用茂密的芦苇荡作战场,同渔民们一道,与日寇、敌伪军巧妙周旋,斗智斗勇的故事。听见“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唱段时,就会想起古镇上“春来茶馆”里激荡的风云,伴着捕鱼捉蟹的水乡风光倒映着芦荡的烽火,构成一幅独特的革命斗争画卷,犹如身临其境。
进入红色风景区大门,象征新四军伤病员的18棵青松迎着微微细雨簇拥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将军关于建立沙家浜革命根据地战略意义的题词照壁,更显庄严苍劲,尽显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再往前,瞻仰广场甬道两侧“芦荡火种,鱼水情深”这几个大字,是由米芾的书法组成,也意在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广场中央以“郭建光”、“阿庆嫂”等形象为主创作的大型组雕,雕塑形状各不相同,可以想象当年的伤病员受伤的程度。在沙家浜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展出了建党及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今日沙家浜这五个重要时期的革命文物和历史图片展出。其中,一张年轻照片和并排装裱的光荣纪念证尤其引人深思。照片下注朱凡烈士,原名陆慧卿,初中时代的她,就加入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救亡队伍。而后参加爱国请愿运动、难民收容、难童教养、救亡等工作,期间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直至民国30年7月,朱凡负责苏常太抗日民主游击区反“清乡”斗争的工作途中遇上日军,不幸被捕,被日军残忍杀害,时年22岁。她改名朱凡,此名寄寓着她的崇高理想——愿当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平凡一兵。战争年代,烈士们的身体已然消逝,但历史终将不甘埋没大义,用阿庆嫂这个鲜活的人物纪念永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的革命精神。
芦苇荡安静祥和,这次红色之旅,大家深受教育,通过参观学习,使党员们深深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沙家浜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过上了富裕的日子。这就是历经战火洗礼的沙家浜,曾经世代捕鱼捉虾或以编卖芦席为生的村民们生活的环境,现在是何等的幸福。在我们即将离开古镇之际,太阳已露光芒,但依然还能听见古镇上传来的歌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物业管理中心张茜)
关注微信公众号